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岳阳KTV招聘网 > 岳阳热点资讯 > 岳阳励志/美文 >   “挼”字仍回反意思是说取“仍”字的声母与“回”字的韵

“挼”字仍回反意思是说取“仍”字的声母与“回”字的韵

2022-10-06 20:53:45 发布 浏览 262 次

(25)“挼”字仍回反:意思是说,取“仍”字的声母与“回”字的韵母,快速拼读,即为“挼”字的读音。反,反切,汉字的一种传统注音方法,亦称“反语”或“反音”。用两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两个字中,前者称反切上字,后者称反切下字。被切字的声母和清浊,与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字调,与反切下字相同。但是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与现代汉语的四声有出入,古今声母也有变化,所切出的读音未必准确。

教坊的乐队,列于山楼下的彩棚之中。艺人们都头裹长脚幞头,随所在各部,分别穿着紫、红、绿的三色宽衫、黄色义襕,腰束镀金凹面腰带。最前排列拍板,十串一行;其次是清一色的面板上绘有图画的琵琶,五十面;其次排列两座箜篌。箜篌高三尺左右,形状像半边木梳,黑漆底色,雕镂花纹,绘有精美的图画。下面安有台座,箜篌上安着二十五根弦,由一人跪着用双手交互弹拨琴弦。其次是两面高架大鼓,彩绘的花底上绘有金龙。击鼓人把宽袖扎在背后,另套黄色窄袖,垂挂着丝带。鼓棒用金箔包裹,两手高举,交替击鼓,速度之快,宛若流星。高架大鼓的后面,是两座羯鼓,如同普通的番鼓子,安放在小桌子上面。鼓手两手都执鼓杖击鼓,杖落鼓响,相互应和。其次排列着铁石制成的方响,悬挂在明亮金色、彩绘图画的架子上,架子两端垂挂着流苏。其次排列有箫、笙、埙、篪、觱篥、龙笛之类的乐器。乐队两旁相对排列二百面杖鼓,鼓手都戴长脚幞头,束着紫色刺绣抹额,穿着背后系带子的紫色宽衫,套着黄色窄袖,垂挂丝带,黄色义襕。各杂剧部分的艺人全都将头巾裹成各类滑稽样式,各自穿着本部门的紫、红、绿色宽衫,义襕,腰束镀金腰带。从御殿前的石阶,两两相对而立,一直排列到乐棚前面。每当歌舞者入场,这些排列之人就将两手交叉在胸前,耸动左右肩膀,双足踏动,应和节拍,一起群舞,称为“挼曲子”。“挼”字仍回反。

第一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其,唱“中腔”一遍讫工:先笙与箫、笛各一管和;又一遍,众乐齐举,独闻歌者之声。宰臣酒,乐部起【倾杯】用;百官酒,【三台】本。舞旋多是雷中庆令,其余乐人舞者诨裹、宽衫,唯中庆有官,故展裹北。舞曲破、前一遍到,舞者入场;至歇拍有,续一人入场,对舞数拍,前舞者退,独后舞者终其曲,谓之“舞末”。

其歌板色:又称“歌色”,乐队中手执拍板唱歌的角色。歌板,即拍板,歌唱时用以打拍子,故名。《宋史·乐志五》中说“大礼用乐,凡三十有四色:歌色一,笛色二,埙色三,篪色四,笙色五,……”,“歌色”为三十四色之首,本书卷十“驾诣郊坛行礼”条中有“余歌色及琴瑟之类”,即指此。南宋王灼《碧鸡漫志》中说:“古人善歌得名,不择男女。……今人独重女音,不复问能否。而士大夫所作歌词亦尚婉媚,古意尽矣。政和间,李方叔在阳翟,有携善讴老翁过之者。方叔戏作品令云:‘唱歌须是玉人,檀口皓齿冰肤。意传心事,语娇声颤,字如贯珠。老翁虽是解歌,无奈雪鬓霜须。大家且道,是伊模样,怎如念奴?’”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亦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所谓“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应接近“歌板色”。

工中腔:关于“中腔”之义,说法不一,或以为是从大曲中摘出来单谱单唱的一“遍”,或以为是一种用中音(与高音、低音相对)演唱的特殊演唱方法。孟元老此处说的“中腔”,应指徽宗朝大晟府新创徵招调的“中腔”,属于用徵招调演唱、以祝寿为内容的曲词。宋乐中有宫、商、羽三个调子,没有角、徵二调。《宋史·乐志四》载:徽宗于大观二年下诏说:“自唐以来,正声全失,无徵、角之音,五声不备,岂足以道和而化俗哉?”于是网罗人才,旨在创立一代之乐。据宋人蔡條《铁围山丛谈》记载,出身北宋名门晁氏家族的词人晁端礼,于政和三年(1113)六月接受蔡京推荐,应诏入大晟府为协律郎,“时燕乐初成,八音告备,因作徵招、角招,有曲名【黄河清】【寿香明】,二者音调极韶美”(按,【寿香明】应为【寿星明】之误)。晁端礼传世的《闲斋琴趣外篇》中有“新填徵调”八首存目,即《圣寿齐天歌》(逐唱)《圣寿齐天歌》《中腔》《中腔》(与前腔不同)《踏歌》《踏歌》(与前腔不同)《候新恩》《醉桃源》。而《钦定词谱》于“寿星明”则说:“凡曲,有歌头,有中腔。此徵招调之中腔也。”宋代另有《寿延长(中腔令)》:“彤云映彩色相映,御座中、天簇簪缨。万花铺锦满高庭。庆敞需宴欢声。千龄启统乐功成。同意贺、元珪丰擎。宝觞频举侠群英。万万载、乐升平。”按,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圣节》载南宋理宗朝天基节(五月初五)情景:“第一盏:宣视盏,送御酒,歌板色唱《祝尧龄》”。

用【倾杯】:即【倾杯乐】,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乐府杂录》云:“【新倾杯乐】,(唐)宣宗喜吹芦管,自制此曲。”“倾杯”为进酒动作,此曲或源于酒席间所歌劝酒之词,最早可以追溯至北周时期六言体【倾杯曲】,用于宴饮娱情,劝觞进酒。经隋代牛弘改制,至唐初形成大曲,用龟兹乐。唐太宗曾诏命长孙无忌等制词,玄宗曾用以配合马舞,有数十曲之多。宋代用于宫廷朝仪乐,同时以旧调创新声,翻入词调。据《宋史·乐志十七》:“太宗洞晓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总三百九十。……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正宫、南吕宫、道调宫、越调、南吕调,并【倾杯乐】【三台】。”则北宋太宗时,又对【倾杯乐】进行过改造。宋词调中今存【倾杯乐】词调十九首。

本【三台】:唐教坊曲名,或称【三台令】。曲名来源,说法不一,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将【三台】归为“杂曲歌辞”的古乐府中,引《乐苑》“唐天宝中羽调曲有【三台】,又有【急三台】”,及唐人刘禹锡《嘉话录》中“三台送酒,盖因北齐高洋毁铜雀台,筑三个台,宫人拍手呼上台送酒,因名其曲为‘三台’”之说(《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五》)。【三台】是唐宋时期最常用的催酒之曲,宋代宴乐中以【三台】为舞曲音乐,三台舞表演形式有独舞,也有群舞。宋人李济翁《资暇录》中说:“【三台】,今之酒三十拍促曲。”“,合作啐。啐,送酒声。”宋人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也说:“乐部中有促拍催酒,谓之【三台】。”有研究者指出,日本京都的阳明文库所藏古谱《五弦琴谱》中记录了一首【三台】曲,可见其为慢二急三节拍形式。据上注,宋太宗“因旧曲造新声”的五十八个小曲中,也包括【三台】。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