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我们最近的邻居,不是别的,正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万物的气息,大门外的那棵大树和从远处飞来拜访我们的小鸟以及它们的歌声,还有风中吹送的花朵的芬芳。天地间那最远的精灵总是最先造访,而离我们最近的人,却总是隔着什么,有时很久也难以见面,更别说与我们同心。每天早晨,我们所接受的是太阳的光芒,而不是他人的祝福。
无论我们的目光投向哪个方向,总会看到太阳的照耀。
保留零状态
孔颖达(公元574年—公元648年),字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省衡水县)人。他是唐代著名经学家、教育家。他八岁就学,每天背诵经典千余言,及至长成,尤其精通《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等经典,并且擅长算术历法。
唐太宗曾问孔颖达:“《论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是什么意思?”孔颖达回答说:“圣人施行教化,目的是使人们谦虚谨慎。就是说虽然自己很有能力,但也不应骄傲自满,仍然虚心向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他们的长处。自己的才艺虽然很多,但是人们自己总嫌少,仍向才艺不多的人求教,以期有所进步。自己虽然‘有’,但是表现在外的却给人以‘无’的感觉;自己虽然很‘充实’,但却表现出很‘虚空’的状态。不仅平民百姓,帝王的品德也同样应该如此。帝王内心蕴藏着神妙的玄机智慧,但是神态上却显得沉默平静,让人感到深不可测、度不可知。正如《易经》说的‘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如果所处地位尊贵至极,但却爱炫耀自己的聪明,以自己的才华凌侮别人,又刻意掩饰自己的过失,听不进别人的劝告,那么,必然造成上下之间感情隔阂,情意背离。这样,君臣的情意不能相通,心意各不相同,不能同心同德,那么必将导致上下离心。古往今来,身死国灭的朝代无不因为这个原因啊。”
唐太宗深以孔颖达的回答为得体,非常赞赏。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者。”言其上下察也也。
所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大雅·旱麓》,意在赞美周文王。“鸢飞戾天”,比喻恶人远去。“鱼跃于渊”,比喻善人尽用,如鱼之得水。鸢:鸱类,老鹰。戾:到达。
也 察:明察,昭著,明显。
《诗经》说:“鸢鸟在天空飞翔,鱼儿遨游在深水里。”这是说天性不同。
郑玄说:“圣人之德上至于天,则‘鸢飞戾天’;下至于地,则‘鱼跃于渊’,是其著明于天地也。”
孔颖达说:“圣人之德上至于天,则‘鸢飞戾天’,是翱翔所得。圣人之德下至于地,则‘鱼跃于渊’,是游泳所得。言圣人之德,上下明察。”
朱子说:“子思引此诗以明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非此理之用,所谓费也。然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