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一位知县听说丰庆要来本县巡查,他经常授受贿赂,担心自己贪赃枉法的事情传到丰庆耳朵里。为了让丰庆手下留情,就想方设法讨好他,但又担心秉性正直的丰庆不接受,弄得自己很尴尬,所以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这天,知县前来丰庆的住处拜访,两个人谈了一会儿,将要告辞。知县从怀里掏出一捆用纸裹好的东西,像蜡烛一样长,一根一根的。他微微弯腰,面带微笑说:“这一包蜡烛不成敬意,算是下官送给您的见面礼,还望您笑纳。”丰庆看这位县官满脸诚恳,对自己热情有加,不好当面拂了他的意。再看那些东西的确没有什么异样,不过是几根蜡烛,就含笑收下了。
到了晚上,丰庆和往常一样看完书后方安睡。随行的侍者到书房去点蜡烛,一拿起来,沉甸甸的。再仔细看那蜡烛,外表一层是蜡油,蜡烛的中心全是黄金。
“怎么蜡烛点不着吗?”丰庆见还没有掌灯,在外面问。
“世上哪有能够点着的黄金呢?”侍者回答,然后把蜡烛的实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丰庆。
“我们接受的是蜡烛,蜡烛点不着,对于我们又有什么用呢?谁送来的再送回去就是了!”丰庆吩咐把那些黄金蜡烛原封不动地包好,退回去,并交代了一句话:“你送给我的蜡烛点不着,再换几支可以点燃的蜡烛吧!只是小心玩火自焚!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傻事了。”
知县接到退回来的黄金蜡烛不禁提心吊胆,心想自己被革职查办的时候不远了,正打算弃官而去。几天过后,竟然没有什么动静。等再次遇到丰庆,知县连忙磕头认罪。丰庆说:“你只是拿错了蜡烛,以后做事小心些。这件事情我不会张扬出去,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是给自己一个改正的机会,多为百姓做些好事吧!”
知县从此再也不敢为非作歹、压榨百姓了。
丰庆在此劝诫知县运用的依然是量能立势法。从实力对比上看,小小的知县与布政使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丰庆明知对方有受贿之事,却并不直言相劝,更没有责备他的行贿,而是以还烛暗中点醒知县,告诫其应该为官清廉。丰庆的劝诫十分合理,这不但给了知县悔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也以恩德使其深受感动,从而使其真心接受了丰庆委婉的劝诫。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世无常师。圣人常无为无不为,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
世间万事,无论有关联合统一还是对抗相悖的事情,都会有适宜各种状况的不同计谋。万物分合的变化就如同连环旋转一样变化无穷,会依据情况的变化不同而转换,从而形成不同的形势。因此,谋臣在制定策略时,应该根据循环往复的实际情况的变化,寻求最佳的计策,并且制定不同的措施去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所以,圣人立于天地之间,无论是立身行事,还是施行教化,扩大和宣扬自己的地位和声望,都必须洞悉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观察天时变化的合宜与否,抓住有利时机,权衡利弊,从而了解行政教化的优势在何处,劣势在何处,如此随情况的变化而制定不同的方略,才能促进事态向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世间没有永恒的尊贵,做事也没有可以永远师法的榜样。圣人经常无所作为而无所不为,常无所兼听而无所不听。假如事情必然能成功,而且又合乎计谋的原则,就应该以此作为主体。虽然合乎彼方的意思,但是背离此方的原则,这就叫作“计谋不两忠”。其中必有顺逆的道理存在:既背叛此方,又忤逆彼方;既忤逆此方,又背叛彼方,这就是“反忤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