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据《舒芜晚年随想录》)
读诗小记
(一)
杨师道诗,《全唐诗》存二十首,大抵都是应制颂圣之作。夏日午睡醒来,随手翻看,令人昏昏,又欲睡去,此时忽见一联云:“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不禁心目豁然,十字之中,不过野花蔓草,而暮春之景,闲淡之情,悠然不尽,简直可以列诸辋川名句。再细看诗题,乃是《还山宅》,这可真是廊庙无好诗,山林多佳句,偶尔回一趟山间别墅,便得江山之助了。
发现这一联之后,逐渐已经淡忘了。又有一天,闲翻《阅微草堂笔记》,在第二十四卷里发现了这样一条:“狐能诗者,见于传记颇多;狐善画则不概见。海阳李丈砚亭言:顺治康熙间,周处士盰薄游楚豫。周以画松名,有士人倩画书室一壁,松根起于西壁之隅,盘拏夭矫,横迳北壁,而纤末犹扫及东壁一二尺,觉浓阴入座,长风欲来,置酒邀社友共赏……请(狐)入座。……次日,书室东壁,忽见设色桃花数枝,衬以青苔碧草,花不甚密,有已开者,有半开者,有已落者,有未落者,有落未至地随风飞舞者,八九片反侧横斜,势如飘动,尤非笔墨所能到。上题二句曰:‘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按:此二句,初唐杨师道之诗。)不署姓名,知狐以答昨夕之酒也。后周处士见之,叹曰:‘都无笔墨之痕!觉吾画犹努力出棱,有心作态。'”原来这位狐画家的赏鉴,竟与鄙见冥契于三百年之前,不禁哑然自笑。
其实,宋长白《柳亭诗话》卷十五已有“句断意不断”条云:“诗有句断而意不断,一气连绵,十字如一字者。庾肩吾‘楼上徘徊月,楼中愁思人’,发轫于此。太白、子美集中最多。而摩诘手腕灵妙,奄有二家,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之类,未易枚举。”以下历举自初唐至晚唐诸例,第一个例子就是杨师道的“芳草,空山”一联。结云:“皆融贯入神,毫无朕迹,禅家所谓着盐水中,饮水方知盐味者,惟在触类旁通焉耳。”原来,推许神韵空灵之境,是清初诗论的一种风气,王渔洋不过是这种风气的代表。纪晓岚所谓狐画题诗,也正在此风气中,故神其说而已。至于曹雪芹的诗虽被别人评为近似李贺,而《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则力推王维为正宗,这又是清初那种诗论沿至雍乾之际的余响。
(二)
唐人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间》云:“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
全诗都是一句接一句的问话,极写“殷勤访”“屈曲问”的形象,以见“在京思故园”的深情。试想,诗人难道当真一见乡人,什么话不说,拿起笔便写出这首问题诗,送到乡人面前请他一一回答么?除了哑人,谁也不会这样干。实际上,“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之间,必已说了很多话,包括这些问题的问答。写这首诗的时间,最早也当在握手衔杯问答之后,所要问的,其实都已得到答复。而诗中犹作未知而问之语者,所要写的本来就是我的问,而不是他的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