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项羽实际上已控制了全国的政权。但他不懂得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力,怎样建设一个统一、强盛、繁荣的国家,而是自恃功高,恣意妄为。他在咸阳纵兵烧杀,掠取财宝;他自做主张,大搞割地分王,分封了个诸侯王,并自封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形成封建割据;他不仅杀掉秦王子婴,而且将楚怀王(义帝)杀掉。这些做法,使项羽大失民心,同时也为新割据混战播下祸种。
分封之后,项羽及各路诸侯罢兵关中,各自回国。很快,割据战争爆发,田荣、陈余、彭越等人因未被封王等原因,纷纷自立为王,起兵反楚。其中,田荣据齐反楚,而齐地毗连彭城,对项羽威胁甚大,于是项羽发兵首先反击田荣。在齐地,项羽军队烧杀掳掠,激起齐国人民的反抗,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之中。这时,被封为汉王的刘邦见项羽亲自领兵攻齐,彭城空虚,乘机起兵,并联合各诸侯军队万人,打着给义帝复仇的旗号共同讨伐项羽,很快占领楚都彭城。鉴于两面受敌的形势,项羽并未惊恐,他一方面命诸将继续攻齐,另一方面自率万精兵回救彭城。以万对万,这是不堪设想的,但在项羽指挥下竟获得奇迹般的成功。他率军经一夜急行军进击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切断汉军退路,随即由西向东发起猛攻,仅用半天工夫便大破汉军,将汉军压缩于谷水、泗水交汇处。汉军陷入绝境,被歼及落水而死者万余人。楚军接着又继续追击南逃的汉军,在彭城西南附近又消灭汉军万余人,而洛水溺死者则不计其数。刘邦丢下父亲和妻子吕雉,只率数十人突出重围,逃回荥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彭城大捷。
彭城大战后,刘邦逃至成臬、荥阳,得到关中部队的增援,韩信等将领也前来会合,局面得到改善。这时,张良、韩信等人为刘邦制定了“据险扼守成臬,阻止项羽西进;在持久作战中消耗对方,伺机反攻;彭越、韩信等人从后方、右翼、左翼等方向袭扰、牵制、进攻项羽”的新战略。于是,楚汉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楚汉两军在成臬一带对峙了两年之久。在这期间,楚军曾连续发动三次攻势,都无功而返;而汉军从正面、侧后和两翼战场夹击楚军,连获胜利,逐渐掌握了主动权。汉高帝四年八月,项羽无力再战,主动求和,提出以鸿沟为界,与汉“中分天下”,随后就引兵东撤了。
刘邦看到灭楚的时机已经到来,在张良、韩信等人的策划下,于汉高帝五年十月发起战略反攻。反攻中,曾一度被项羽击败,但刘邦使用“缓兵之计”,很快调来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大军,于同年十二月以绝对优势兵力将楚军团团包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此时,万楚军已兵疲粮尽,士气低落。夜里,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楚兵听到乡音,更加悲观绝望。项羽知大势已去,与虞姬在营帐内慷慨悲歌。项羽唱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问!”虞姬含泪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虞姬自尽,项羽率名壮士连夜突围。逃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只剩人,而汉军数千追兵又尾追而至。项羽对随从说:我身经七十余战,所向披靡,没有打过败仗。不料今天却被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说罢,率军又冲向汉军,杀敌近百人,己方仅亡人。然后,项羽等人又策马东行,来到乌江边(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拢船靠岸,劝他渡江,重整旗鼓,项羽深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愿渡江而去。他谢过亭长,回身又与追敌作最后拼杀,连斩汉军数百人,最后拔剑自刎。
项羽虽败,但他那非凡的英雄气概和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在秦末农民起义战争中建立的历史功绩,都将永远彪炳于中国军事史册。
韩信
韩信是秦末淮阳(今江苏淮阴西南)人,父母早亡,家境贫寒。他既不会经商,又不会务农,少年时常靠乞食度日。不久,陈胜、吴广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秦末农民大起义。韩信也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项羽的队伍,但一直没被重用。两年后,他又改投刘邦。经过多次自荐,韩信好不容易才占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有一次还差点因发牢骚被处死。韩信感到很失望,很苦恼。一天夜里,他溜出军营,不辞而别。刘邦的丞相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打招呼,就追了出去。一直追了两天,终于追上了韩信,并把韩信追了回来。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韩信萧何身为刘邦的大丞相,为什么跑了那么多将士不追,偏偏要月下追回管粮草小官韩信?韩信有何德何能呢?
萧何追回韩信后,向刘邦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他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意思是,韩信是个十分难得的军事奇才,要争天下,必须拜韩信为大将。刘邦听后,采纳了萧何的意见,亲自登坛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果然不负重望。登坛拜将之后,韩信不但为刘邦谋划和制定了夺取天下的军事战略,而且身率大军导演了许多精彩绝伦、名垂千古的战争“活剧”,为刘邦争夺天下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正如大史学家司马光所说:“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因篇幅所限,这里仅举四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