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桃之夭夭[2],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诗经·周南·桃夭》说:“桃花开得美丽,桃叶长得茂盛。此女出嫁至夫家,和睦他们全家。”能让自己家人和睦相处,才能教育一国人和睦相处。《诗经·小雅·蓼萧》又说:“兄弟和睦。”能做到兄弟之间和睦,才能教育一国人和睦。《诗经·曹风·鸤鸠》还说:“仪容行为无差错,四方之国得匡正。”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都值得人效法时,他才能成为老百姓效法的对象。这就叫做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诗》云:指《诗经·周南·桃夭》篇。
[2]夭夭:桃花美艳的样子。
[]蓁蓁:桃叶茂盛的样子。
[]之子于归:之子,这个女子。于归,指女子出嫁。
[]宜:和善。
[]《诗》云:指《诗经·小雅·蓼萧》篇。
[]《诗》云:指《诗经·曹风·鸤鸠》篇。
[]其仪不忒(tè):仪,仪容、行为。忒,差错。
[]正是四国:正是,做正面榜样。四国,四周围的邦国。
【导读】 以下是《大学》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即“平天下”,内容非常丰富。要实现“平天下”的目标,重在能治理好邦国。要治理好邦国,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讲求“挈矩之道”;二、要赢得民心;三、要以德为先;四、要正确用人;五、要正确认识“利”与“义”的关系。
所谓“挈矩之道”,就是要懂得权衡度量的道理,相当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凡事皆准此。
赢得民心是治国的首要任务,得民心则得国,失民心则失国。如何才能赢得民心呢?这就是,要真正做百姓的衣食父母,要与百姓同好恶,急其所急,想其所想。只有这样,百姓才会支持你,拥护你,才会听从你的召唤。
要治理好国家,还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身正才能教人,才能得人。在对待“德”与“财”的问题上,一定要正确把握。“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如果将本末倒置,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君王聚敛财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凝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