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圣明君主戴着前面悬垂着玉的帽子,是用来遮蔽目光的;垂于冠冕两边悬瑱的带子挡住耳朵,是用来遮蔽听觉的。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做错了事需要改正,要使百姓自己有所认识;宽厚柔和地对待百姓,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度量百姓的情况来教育他们,让他们自己明白对错。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更好了。这样君臣百姓上下亲和而不离心离德,治理国家的措施就能够推行而不阻塞。所以说执政者的道德,是政治好坏的前提。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不以道御之,故虽服必强。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统矣。”
子张既闻孔子斯言,遂退而记之。
不以道御之:此句据《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补。
大统:最重要的纲领、原则。
“政令不切合实际,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能很好地役使和统治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身体力行;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之道来治理国家。不以正确之道来治理国家,民众即使服从也是勉强的。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这是治理民众的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入仕做官者最重要的纲领。”
子张听了孔子这番话,就回去记录下来。
困誓第二十二
此篇都是讲遇到困境如何对待。“子贡问于孔子”章,孔子引诗说明事君、事亲、处家、交友、耕田都是很难的事,人只有死后才能得到休息。此篇文字又见于《列子·天瑞》、《荀子·大略》、《韩诗外传八》。“孔子自卫入晋”章,孔子谴责赵简子杀害贤人。文又见《史记·孔子世家》、《说苑·权谋》、《孔丛子·记问》、《三国志·魏志·刘传注》。“子路问于孔子”章,孔子讲不怕贤名不彰,“行修而名自立”,交贤而名自彰。文字又见《荀子·子道》、《韩诗外传九》。“孔子遭厄”章,孔子讲了“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的道理,激励弟子说:“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此文又见《说苑·杂言》。“孔子适郑”讲孔子与弟子散失后,被人视为“丧家之犬”时的乐观态度。文又见《韩诗外传九》、《史记·孔子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