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上面除了“沙”、“牙”两韵外,每个句子的落脚字几乎全是平仄递用,构成整体的和谐音节,适宜表现富丽繁华景象或雍容悦豫情态。又柳作《木兰花慢》: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坠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拼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这里面除了“城”、“盈”、“情”三个短韵,表现繁音促节,可以增加欢乐气氛外,也几乎全是以平仄声递用为句脚,构成异常和美的情调。不过有些特殊的句法,如“拆桐花烂漫”是上一下四,“正”、“向”两字都是领下三个四言句,“骤”、“信”两字都是领下七言句,“尽寻胜去”和“对佳丽地”都是上一下三。这些句子都着重在第一个字,非用仄声不可,最好是去声字,才能振挈得起来。这个调子的声情,也是适宜表现壮丽欢娱情态的。
在音节谐婉的调子里,如果每个句子中用的平声字过多,或者句脚接着用两三个平声字,那它的音调就会趋向低沉,只合表达悱恻哀伤的情感,如上面所举李清照的《一剪梅》,即其一例。长调中如周邦彦的《忆旧游》:
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坠叶惊离思,听寒蛩夜泣,乱雨萧萧。凤钗半脱云鬓,窗影烛花摇。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晓,两地魂销。迢迢,问音信,道径底花阴,时认鸣镳。也拟临朱户,叹因郎憔悴,羞见郎招。旧巢更有新燕,杨柳拂河桥。但满目京尘,东风竟日吹露桃。
这“铅”、“宵”、“阴”、“镳”、“尘”、“桃”六个平声字,都是连续用在句脚,显出低抑的情调。“听”字、“道”字、“叹”字领下四言两句,“记”字、“渐”字领下四言三句,“但”字领下四言、七言各一句,都得用去声字。还有“凤钗半脱云鬓”和“旧巢更有新燕”二句都得用去平去仄平去,“东风竟日吹露桃”句必得用平平去入平去平。这三句有些拗怒,与低抑情调互为调节,显出情感的起伏变化。周邦彦是最了解这种音律上的妙用的。又如张炎的《高阳台》: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这里连续用两句平声字落脚的有“游”、“年”、“愁”、“边”等 字;连 续 用 三 句 平 声 字 落 脚 的有“然”、“泠”、“烟”、“帘”、“花”、“鹃”等字。还有上三下四句法的平仄安排,“到蔷薇、春已堪怜”和“掩重门、浅醉闲眠”两个句子,上三字都是仄平平,下四字都是仄仄平平或平仄平平,也就更加显示低抑的情调。这个调子,是只适宜于表达悲凉感伤情绪的。
-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下)多忌讳[图]
- 者 盛唐县霍山盛唐县今安徽六安县霍山在今霍山县境[图]
- 梁桥败坏抎(yǔn)坠落振救济渡按《史记·周本纪》记载“昭王[图]
-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图]
- 第四盏如上仪舞毕发谭子其参军色执竹竿工、拂子用念致语本、口号[图]
- 征赋税此作动词征收赋税河东即上文的“河外列城五”之地置官司设[图]
- 桑柘(zhè)桑木与柘木叶均可养蚕此处泛指农桑之事 征苗指征[图]
- 揎(xuān)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虓(xiāo)虎怒吼的虎虓虎吼[图]
- “古代的圣明君主戴着前面悬垂着玉的帽子是用来遮蔽目光的;垂于[图]
-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图]